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 > 第四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

第四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

  第四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于1997年8月29日公布125處,另有2處調整內容,4處被撤銷,其中古遺址11處,古墓葬16處,古建筑68處,石刻造像、摩崖題記刻6處,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4處,1998年11月30日公布1處增補。
王墳遺址
  王墳遺址位于海鹽縣西塘橋街道西塘社區,由高墩及四周農田組成,面積約10萬平方米。1994年8月,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和海鹽縣博物館聯合對王墳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,證明高墩為崧澤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早期的古人類文化遺址,墩頂有良渚文化早期墓葬和祭祀坑,隨葬品有石器、玉器、陶器等,陶器組合以鼎、豆、罐為主。墩底部有崧澤文化晚期的堆積,包含大量的陶片、陶器、石器和骨角器等,陶系有夾砂紅陶、夾砂黃褐陶、泥質紅陶、灰陶、黑衣陶等,陶器紋式豐富。另外還發現該時期的水井,井內出土了一批崧澤文化風格中為主要特點的陶器,有鼎、罐、壺、杯、紡輪等,其中漆繪泥質黑陶杯和涂朱灰陶罐是少見的陶中精品。王墳遺址內涵豐富,對研究崧…[詳細]
安樂遺址
  安樂遺址(省級文物保護單位)年代:新石器時代公布時間:1997年8月29日位于遞鋪鎮北約1公里安樂村窯墩。面積約5萬平方米。文化層厚達2米,內含良渚文化、崧澤文化、馬家浜文化三個文化層。1996年局部發掘,出土器物屬崧澤文化的主要有夾砂陶深腹釜形鼎,黑陶折肩折腹壺、罐,盤形豆和長方形弧刃穿孔石斧,長條形石錛及玉璜、玉塊、玉管;屬馬家浜文化的有紅衣陶腰沿釜,里黑外紅豆盤殘件等。良渚文化層因遭破壞,僅采集到一些黑陶殘片![詳細]
馬鞍遺址
  馬鞍遺址 (省級文物保護單位) 年代: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:1997年8月29日位于馬鞍鎮寺橋村南1公里仙人山、寺橋南500米(鳳凰墩)。遺址包括仙人山與鳳凰墩兩處。仙人山遺址總面積約8000平主米。1985年經局部發掘,堆積厚約1米,分兩個文化層:上層出土夾砂紅陶,印紋硬陶片和石器。夾砂紅陶有繩紋鼎、釜支子。印紋陶飾方格紋、條紋、云雷紋等,器形多見凹底器圜底器。石器有凹槽式有段錛、半月形刀等。屬馬橋文化;下層出土有泥質灰陶、黑皮陶和夾砂紅陶,器形以魚鰭形足鼎、圈足盆、喇叭形鏤孔豆為主。石器有有段石錛、柳葉形鏃等。屬良渚文化。鳳凰墩遺址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。1984和1993年局部發掘。文化…[詳細]
涼帽蓬墩遺址
  涼帽蓬墩遺址 (省級文物保護單位) 年代: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:1997年8月29日位于馬岙鎮姑娘墳墩北側40米。1983年發現,現存面積約1700平方米。文化層厚約1.5米。采集有夾砂紅陶、泥質紅灰陶、夾炭紅陶殘片,飾有繩紋和劃紋,可辨器形有釜、鼎、罐、缽、支座。石器有斧、錛、鏃、鑿、鐮、紡輪、刀、破土器,通體磨制![詳細]
達河窯址群
  達河窯址群 (省級文物保護單位) 年代:宋、元 公布時間:1997年8月29日位于碗窯鄉碗窯村東、西南。范圍約5萬平方米。堆積豐富,共有窯址5處。燒造年代從唐代始至明代,產品種類較多,有碗、執壺、燈臺、盞、碟、盤、罐等,以碗為主,胎質堅硬,呈青灰色,也有仿景德鎮白瓷的,釉色有青綠、淡青、灰、褐黑釉等。早期釉與龍泉窯較相似,光澤較好,紋飾多以花卉為主,窯具有匣缽、墊餅、墊珠等。該窯址對研究浙西南制瓷業的歷史及其與景德鎮窯、龍泉窯的關系具有較重要意義![詳細]
雷峰塔遺址
  雷峰塔遺址 (省級文物保護單位) 年代:五代 公布時間:1997年8月29日位于西湖區南屏山麓夕照山上。雷峰塔始建于957年,據載是吳越國王錢弘俶為王妃黃氏建,又名黃妃塔。原為八面七層的磚木結構樓閣式。北宋宣和年間(1119-1125)遭戰亂受損。南宋時重修為八面五層。明嘉靖三十四年(1555年),倭寇犯杭時塔檐被燒,僅存磚構塔身。1924年9月25日坍圯,發現磚孔內有北宋開寶八年(975年)吳越國王錢弘俶施印的《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》經卷,經卷用川棉紙或竹紙精印,是研究早期雕版印刷的珍貴資料。2000年至2001年,為配合雷峰塔重建工程,對倒塌廢墟進行了清理,并發掘了地宮,出…[詳細]
弁山土墩墓
  弁山土墩墓(省級文物保護單位)年代:西周-春秋公布時間:1997年8月29日位于白崔鄉、龍溪鄉弁山山脊。主要分布在弁山白崔鄉小梅山至龍溪鄉云峰頂的一段山脊上,傍及主脈北側(長興境內)的周灣里,楊家塢一區和南側(湖州境內)楊桂山一區的支脈山脊上。土墩石室墓外形呈饅頭狀,總數約200余座。墓規模大小不一,石室平面呈長方形,用不規則塊石疊砌,且用塊石蓋頂和封門。出土遺物以原始青瓷和印紋硬陶為主,器形有碗、罐、豆、盅、盉、瓿等。對研究太湖流域、浙北地區西周至春秋時期的歷史和地方習俗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![詳細]
筆架山、龍山墓葬群
  筆架山、龍山墓葬群(省級文物保護單位)年代:春秋戰國公布時間:1997年8月29日位于安城鎮蘭田、坭壩、古城、石角等村。分二大區。龍山土墩墓群面積約3平方公里,山脊、山坡及農田區均有分布,共有300余座,土墩規模大小不一,大者底徑達100米,小者則不到10米。1998年發掘其中1座春秋墓,出土器物有米篩紋、葉脈紋、方格紋印硬陶罐及原始瓷碗等,另采集有西漢釉陶鼎、罐、壺等殘片。筆架山土墩墓群范圍約2.5平方公里,沿山脊和山坡分布,共100余座。土墩底徑10-50米,高2-15米。外觀呈饅頭狀。采集有席紋、米篩紋、方格紋印紋硬陶瓿、罐及原始瓷簋、碗等。安吉筆架山、龍山土墩墓群是浙江土墩墓最為密集的…[詳細]
鄭虔墓
  鄭虔墓(省級文物保護單位)年代:唐-清公布時間:1997年8月29日鄭虔墓,位于臨海市大田街道白石村金雞山東麓。1986年10月17日,臨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。1997年8月29日,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。墓始建于唐廣德二年(764),清同治九年(1870)臺州知府劉璈曾予重修,1965年3月鄭氏后裔籌資重修。墓面通高1.66米,寬2.1米,兩旁設有蓮花柱,中額鐫“臺教正宗”四字,墓面題“唐廣文館博士號若齊諱虔鄭公暨夫人郭氏之墓”。1990年3月初,為迎接中國唐代文學會國內外的專家來臨考察鄭虔史跡,對墓地予以整修,墓壇筑有三臺,臺間石級相通,并在第一壇新建仿…[詳細]
滎陽侯夫人墓
  滎陽侯夫人墓 (省級文物保護單位) 年代:元 公布時間:1997年8月29日位于衢州市衢江區九華鄉下坦村東300米。方氏為南宋散騎都尉鄭俊妻,鄭用和之母。鄭用和,元延五年(1318年)進士,累官海道都漕運萬戶府萬戶封滎陽郡侯。該墓碑上寫“贈中大夫太平路總管輕車都尉滎陽候夫人方氏墓”上款為“至元六年庚辰(1340年)冬月吉旦”,下款為“孤哀子鄭用和立”。墓朝南偏西,墓丘保存完整。高約8米,直徑16米,神道上尚存石翁仲、石羊、石馬等6件。 …[詳細]
螃蟹形山墓群
  螃蟹形山墓群 (省級文物保護單位) 年代:明 公布時間:1997年8月29日位于赤岸鎮喬亭村西的螃蟹形山坡上。系馮氏家族墓地,依山而筑,共有14座墓,作一字形排列,墓的形制大致相同。墓前置墓碑,碑作亭式,以塊石雕出四角起翹的屋頂,柱頭出一攢斗栱,柱下用抱鼓石穩固。兩側設欄桿,欄板雕飾寶瓶、云紋、纏枝、鳥獸等。每座墓前均置石祭桌、石凳等。墓面用青石砌筑,石構件有浮雕,系同一家族墓群,保存完好。 …[詳細]
龔隹育墓
  龔隹育墓(省級文物保護單位)年代:清公布時間:1997年8月29日位于西湖區月輪山麓六和塔牌樓里。龔隹育(1652-1685),初名佳胤,字祖錫,又字介岑,仁和(今杭州)人。曾任戶部主事、兵部郎中,山東按察史、江南布政使等職。墓坐東北朝西南。占地960平方米。神道長62.7米,依山勢筑成七個臺基。第一臺基置華表一對、二柱石枋一座;第二臺基兩側置神道碑亭、誥封碑亭各一座,均為石質仿木結構,重檐歇山頂;第四、五臺基分別置石翁仲、石馬、石虎、石羊各一對;最上為墓冢,青石砌筑,黃土覆頂![詳細]
王羲之墓
  金庭王羲之墓在嵊州城東20多公里的金庭鄉瀑布山。金庭是書圣王羲之晚年養生之處,卒葬于金庭鄉瀑布山下。據《剡錄》載:“王右軍墓,在縣東孝嘉鄉五十里!苯衲篂1984年重修,向南,圓形,條石青砌,墓前鋪青石平臺,中立石碑,碑陽鐫刻“晉王右軍墓”,上覆以方形石亭,單檐歇山頂,此處有古柏蔽日、瀑布掛潭,青山環抱,碧溪蜿轉,秀色可餐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王羲之晚年移居于剡之金庭(今浙江嵊州市金庭鎮),與當時名士謝安等在此寄情山水安度晚年,去世后即安葬于瀑布山下(史傳此地為道家的洞天福地之一),在墓的下方原有一規模宏大的“金庭觀”,可惜在文革中被毀,因該觀結構巧妙奇特現已無法復建,今嵊州市政府正投資數千萬元…[詳細]
陳傅良墓、祠
  陳傅良墓、祠 (省級文物保護單位) 年代:清 公布時間:1997年8月29日 陳傅良墓位于瑞安市羅鳳鎮鳳川村鳳凰山北坡。陳傅良(1137-1203),字君舉,號止齋,瑞安人。南宋乾道八年(1172年)進士,官至寶謨閣侍制,永嘉學派創始人之一,卒謚文節。墓始建于南宋寧宗年間。清咸豐元年(1851年)重修,1988年修葺,F墓域長10.50米,寬7.5米。坐南朝北。后有磚砌神座牌樓,墓前40米處有磚混結構的臺門。神座牌樓正中嵌墓銘一通,上刻:“宋集英殿修撰進寶謨閣侍制止齋陳公之墓”。 陳傅良祠位于溫州市甌海區仙巖鎮仙巖山積翠峰下。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間(1488-1505),F存建筑為民國初年重建。占…[詳細]
張琴墓
  張琴墓(省級文物保護單位)年代:清公布時間:1997年8月29日張琴墓,位于蒼南縣馬站鎮山邊村積谷嶺旁。墓建于清道光十九年(1839),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。墓前辟有墓道,立有牌坊。其石翁仲、石馬、石羊、石獅等保存完整。石坊額枋間書“皇清誥授武顯將軍張琴墓道”。墓外埕為平臺,以青磚鋪地,設石欄,石欄板上浮雕獅獸、花卉、卷云紋等,具有較高藝術價值。內埕前為拜臺,中為祭臺,皆以石板墁地,后為封冢,用條磚封頂。張琴(1786—1835),字奏南,號韻齋,招順鄉南坪(今霞關鎮南坪)人。歷任左營馬糧、大荊營千總、四川越嶲營參將。清道光十年(1830)特授云南臨元鎮總兵,后調任臺灣鎮總兵,卒于任。為官清…[詳細]
同歸域
  同歸域 (省級文物保護單位) 年代:清 公布時間:1997年8月29日位于城關北門龍峰山山腰,環城北路以北100米。為明末抗清將士臣民一萬余人的骨灰合葬墓。南明魯王朱以海初監國于紹興,后輾轉海上,于清順治六年(1649年)十月移駐舟山,設行宮。清順治八年(1651年)清軍攻陷舟山,抗清軍民萬余人殉難。清參軍喬君缽集殉難者尸首在世此火化合葬,勒碑橫書“同歸域”。墓坐北朝南,墓丘呈半圓形,直徑3.5米。墓面高1米,寬3.5米,墓頂砌作六邊錐形體。 …[詳細]
總臺山烽火臺
  總臺山烽火臺總臺山烽火臺位于北侖區東南部的郭巨,西接阿育王山脈,北負穿山,南瀕東海,是浙東的重要軍事基地之一。明朝初年就在此設立了千戶所,構筑郭巨城,建造郭巨總臺山烽火臺石屋。郭巨總臺山烽火臺石屋位于北侖區白峰鎮北郊外的總臺山山頂?偱_山又名三塔山,海拔309.2米,是穿山半島東端最高的山峰,同舟山群島的朱家尖隔海對峙,山頂上能清楚地俯瞰北侖港口碼頭雄姿,梅山港、螺頭水道和峙頭洋水面的點點航帆。烽火臺石屋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(1387年)。當時按郭巨城構筑,稱為三塔山臺,清明沿用。升總臺,下轄高山、土澤、觀山、梅山等五個烽火臺。郭巨總臺山烽火臺石屋建筑結構獨特,臺基用沙土夯成,其上建石屋。臺基…[詳細]
大耐堂
  位于寧波市慈城鎮三民路5號的大耐堂,以其高宋徽宗趙傳御筆『大耐堂』巨匾而得名。大耐堂三開間通面寬13.87米,進深11界,共五檁平身科,明間四攢,一斗六開,有雕花的駝峰,有替透雕花紋,云紋明快。柱礎有分鼓式和木質形兩種,墻面以蘆薈作芯,外抹谷殼拌泥,前廊為船蓬軒,柱頭施十字科,連樂廂房總建筑面積368平方米。從大耐堂的建筑年代來看,宋徽宗生母故居東翼樓,外觀層面相連。而其實唐宋梁柱不連,宋石礎又比唐代高起。1986年,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視察慈城古建筑時,曾對大耐堂等古建筑觀察認為是原明代之前之建筑?梢,大耐堂很可能為宋代建筑。1997年,浙江省人民政府『關于公布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及調整部分省…[詳細]
花坦古建筑群
  花坦古建筑群(省級文物保護單位)年代:明、清公布時間:1997年8月29日位于永嘉縣花坦鄉的珍溪西岸。始遷祖朱興,五代時任永嘉尉,愛此溪山之勝,遂定居于此。村落呈長方形,坐北朝南,-塊石寨墻,東、北、西三面開設寨門。內存民居、祠廟、牌樓、亭閣等古建筑50余座。民居依山而筑,布局高低錯落有致,單體建筑平面有一字、口字、曰字等式,立面或一層、或二層樓閣;ǘ濉八拿嫖荨庇汕昂髱、前后廳堂組成,占地達1600平方米。宗祠4座,規模宏大。以烏府祠堂為最早,原名敦睦祠,建于明正統年間(1436—1449),系二進二廊合院,中設戲臺,占地600平方米。前廳面闊九間,進深二間,梁架粗壯,斗拱密疊,懸山式屋…[詳細]
紫薇山民居
  紫薇山民居,為明朝天啟南京兵部尚書許弘綱和父許文清、弟許弘紀、許弘綸建造的府弟。北依烏龜山,前臨東方西圓池塘,塘沿為河卵石大街,沿街植東槐西樟。由三條軸線組成,尚書第軸線居中,大夫第、將軍第分列左右。每條軸線間以巷弄,兩端設院門,F存建筑有小廳、尚書第軸線門廳、詒燕堂、后堂、大夫第軸線開泰堂、中堂及部分廂房。詒燕堂、開泰堂均為三開間,明間兩縫采用平梁結構,次間山縫采用磚仿木結構梁架。梁、枋、檁及柱上部施彩繪,淡雅清麗,別具一格。2019年10月7日,紫薇山民居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![詳細]

女人18毛片a级毛片成年,japanese国产在线观看播放,第九区在线观看免费观看,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手机观看